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有效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新理念、新要求,引领区域教学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3月28日上午,抚顺市小学高年语文“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专题研讨会在学院附小召开。学段教研员、中心组成员、教师代表共126人参加了本此会议,会议由教研员王勇老师主持。
课例观摩
为了让参会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课标的对接,授课教师上课前从设计理念、教材架构、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说课。
学院附小孙婧老师执教《班级辩论会》一课,以六年级第五单元两个语文要素并行为依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要旨,设计在情景化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整个设计以联结整合、拓展迁移、实践转化的策略来推进单元主题教学,力求培养学生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辩证精神。教学过程主要以“召开班级辩论会"这一大情境任务为驱动,利用教材文本,从多维度去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通过“迁移运用具体事例明观点”的方法,开展辩论实践,在辩论实践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清原县实验小学姚双老师执教《浣溪沙》一课,这节六年级的古诗词教学,因诗意的层层破解而厚重大气,为践行课标精神,构建素养课堂,巧妙设计了三个串联任务活动,通过整合诗词、重读苏轼到身处逆境、乐观豁达再到汲取力量、笑对人生。课上有对自然现象“溪水西流”的联读,有对“萧萧暮雨子规啼”的联读,也有对词人态度“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联读,更有对词人无惧风雨、乐观豁达的内心表白的联读,层层推进并和学校《好诗词.趁华年》课程资源巧妙融合,塑造了学生的诗品,呈现任务驱动下的素养诗词课堂。
经验交流
国之大美 今人共守
——利用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初探
顺城区第二实验小学王霞老师认为: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王老师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古诗文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生哲理、思维方式等,融合了多种古诗文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爱上古诗文。在建立文化理解、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文化自信。
品文学阅读 习创意表达 养审美人生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建构
方大实验小学于欣老师立足小学语文新课标,阐述了如何在课程领域内推行任务群,聚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横向比对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明晰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执行脉络。结合课程内容的实施建议,倡导通过目标设定、情景创设、语文实践、活动延展等方式,确保革命文化的优先地位,重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精“研”新课标,“语”你共未来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六下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望花区中心小学鄂巍老师和其团队教师在基于学习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理念引领下,根据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内容、目标,以“亘古通今、八方风俗来集锦”为主题,以问题情境为核心,设计三个学习任务,九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结合课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活动总结
王勇老师从对接课标、提升素养、课程育人三个方面对2节课例作点评,分析了3位经验交流教师落实课标的具体举措和借鉴价值。建议在课程设计中加强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评价标准要契合课程标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注重过程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希望各校和语文学科教师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转变观念。走出舒适区,学习课标新理念新要求,认真研究教材,改变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在任务驱动下,在实践探索中解读问题、获得知识、提升素养。
二要加强合作。落实新课标不是一两个人的事,唯有合作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做扎实。加强学科教师分工合作,抓实联盟校教研互助,落实区域内资源共享。
三要实践创新。好理念需要真实践,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实践创新,不断探索学习任务群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群文教学设计等,构建素养型课堂。
且行且思,研无止境。落实新课标任重道远,但小语人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
上一条:研“新”不止,“语”你同行——记抚顺市小学低年语文“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专题研讨会
下一条:没有了